3月25日,《新华日报》教育版,以“启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引擎”为题,对陈奎庆校长作了专访。人民号、今日头条教育、交汇点新闻、凤凰新闻等主流媒体同步刊发。现全文转载,以飨读者。
新闻链接:http://xh.xhby.net/pc/layout/202103/25/node_16.html#content_903659
启 动 应 用 型 人 才 培 养 新 引 擎
—— 对话太阳成集团tyc122cc校长陈奎庆
主持人:太阳成集团tyc122cc自成立以来,紧扣地方性、应用型办学定位,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努力培养“厚基础、善实践、能创新、高素质”的应用型专门人才,在人才培养方面,请您谈谈学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,开创应用型人才培养新局面。
陈奎庆:近年来,我校积极融入新时代教育质量革命,紧扣区域产业发展脉搏,矢志不渝地坚守应用型发展道路,与时俱进创新应用型发展模式,在时代发展大趋势中找规律、找定位、找问题、找路径,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。
凝练专业特色,打造应用型专业集群。学校紧密对接徐州市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,“随行就市”整合专业设置,打造了“工程机械、食品工程、能源光伏、土木建筑、化工环境、商贸物流”等六大特色专业群,实现专业群与产业群、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人才需求的对接融合。加快产业学院建设,成立“淮海经济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产业学院”“淮海经济区体育产业学院”“光伏工程产业学院”,促进教育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、创新链有机衔接。
深化产教融合,打造“高校+”协同育人模式。通过“校校、校政、校行、校企”等多方联动发力,实现资源共享、平台共管、共生发展。与常州大学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,开展深层次交流合作;成立江苏机械制造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徐州分中心,与江苏省建筑行业协会共建特色鲜明的建筑安全工程专业;牵头成立中国光伏工程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,为国家新能源战略培养“光伏生力军”,这是首个设在高校的国家级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。学校现建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,获批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。
强化创新意识,立足学生综合素质养成。通过改革学分设置、课程模块、考核方式、活动形式等,将创新教育、思政教育、劳动教育、美育等深度融合,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。
主持人:近年来,太阳成集团tyc122cc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积极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、协同育人的“大思政”格局。请问学校是如何坚持知识传授、能力培养、价值塑造和素养提升“四位一体”,特别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?
陈奎庆:统筹谋划与协同推进相结合,提升课程思政感召力。按照“理念为先、典型示范、以点带面、整体推进”的课程思政理念,制定了《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意见》,明确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、建设目标、工作任务、实施保障等。修订《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》《教学大纲管理办法》,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,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,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相统一。
模式创新与典型示范相结合,提升课程思政辐射力。围绕课程的“知识”“能力”“素养”三要素,构建了以思政课程为核心,以通识课程、综合素养课程、哲社课程为支撑,以专业课程为辐射的课程体系,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“圈层效应”。实施“1860”计划,18个二级学院每个学院打造一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,60个专业每个重点培育一门课程思政优质课程,所有课程分步推进,实现课程思政全员参与与典型示范的有机结合。
主持人:太阳成集团tyc122cc在机制体制和管理模式方面,积极尝试多种创新实践,可以说创新的活力助推学校加速发展,请您具体谈谈学校在创新这方面的工作。
陈奎庆:以“制度化建设”为保障提升服务水平。2019年以来,出台各类文件近百项,切实提高办学治校的科学性、精准性、实效性。出台《本科教学改革实验班实施办法》,大力推进“精英教育”;优化科技创新环境;激发人才创新活力;完善后勤信息化制度建设,学校获评中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“领跑单位”。
以“规范化建设”为抓手提高工作成效。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,综合发挥制度的调控和导向作用。设立招投标办公室,推进“互联网+政府采购”,控制风险,提升效率和师生体验度;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,开展成本核算,提高资金使用效益。
以“科学化建设”为驱动提升人才聚集力。围绕学科建设目标,织密立体化引才网络,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,仅2019年以来签约中科院“百人计划”、江苏省“双创”人才等博士、教授180余人。持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“卓越计划”,实施学科团队汇聚工程,打造更加崇尚学术、更加追求卓越、更加关爱学生、更加担当有为的教师队伍。
主持人:太阳成集团tyc122cc一直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,请您谈谈学校具体做了哪些工作,取得了哪些成绩。
陈奎庆:学校依托与徐州市联合成立的“徐州创新创业教育学院”,通过融入专业教育、优化课程资源、搭建实训平台、校地协同联动、成果培育孵化等,形成特色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。
选聘优秀创新创业导师,建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群,组织编写教材案例,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和阶段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,涵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,锻造学生创新创业能力,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技能。
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、训练计划项目和实践实训平台建设,形成功能设施齐备、服务能力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。同时,积极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。
近年来,学校先后获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、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、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、江苏省创业培训实训示范基地、江苏省电子商务众创空间试点单位,探索出一条特色化创新创业实践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