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院长访谈】访人文学院院长薛以伟教授

来源:人文学院 宣传部 吴琼琼/文 刘连启/图编辑:陆泽歆时间:2021-05-20浏览:4039

人文学院:贯彻新文科理念,聚焦高质量发展,浸润大人文情怀
——访人文学院院长薛以伟教授

 校报记者:薛院长,您好!学院近几年发展迅速,教学科研成果丰硕,人才培养卓见成效,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学院的整体概况。

人文学院以“自由、博雅、启思、创意”为院训,以培养专业功底广博深厚、文化创意能力卓著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,贯彻“新文科”理念,聚焦“高质量”发展,浸润“大人文”情怀,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独特作用。现开设汉语言文学、广告学、秘书学3个本科专业。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2020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。中国语言文学是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。现有高级职称23人,博士20人。

“十三五”期间,学院获批市厅级以上教学、科研课题120余项,其中国家社科基金8项,江苏省社科基金9项。获批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1个、江苏省非遗研究基地1个、江苏省高校哲社优秀创新团队1个。获得省级奖项8项、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。学生获得全国“创青春”大赛金奖1项、全国高校秘书专业知识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、全国“大广赛”4项。每年考取选调生、公务员、研究生和教师近百人,优质就业率32.7%。学院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先进集体。

校报记者:请您围绕学院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,谈一谈学院在人才培养、师资队伍、教育教学、科学研究、服务社会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工作的特色和取得的成绩。

薛以伟院长:“十三五”期间,学院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全力推进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,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,精心谋划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,不断优化师资结构,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,学院整体实力显著增强。

一、坚持内涵发展,教育教学水平达到新高度
学院坚持一流标准,强化优势专业建设。2020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。以赛促教,激发教师教学活力,获得江苏省微课比赛一等奖3项、二等奖和三等奖5项。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学水平显著提升,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,获批省教研课题3项、在线开放课程1门、重点教材3部。

二、坚持创新驱动,科研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

学院以改革创新为动力,科学凝练学科方向。中国语言文学获批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。“红色文学创作与研究团队”获批省哲社优秀创新团队。“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”获批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。出版长篇小说7部,其中3部小说获省“五个一”工程奖和“紫金山”文学奖,成为高校文学创作的重镇。获批国家社科项目8项、省社科项目9项,市厅级社科项目94项。获省级哲社优秀成果奖4项、市厅级哲社优秀成果奖15项;出版学术著作15部。加强学术交流,邀请著名作家来校讲学,2020年举办3场高水平学术研讨会。

    三、坚持人才兴院,师资队伍面貌呈现新气象

    学院坚持“外引”与“内培”并重,2020年从复旦、南大、浙大引进4名优秀博士,其中朱若溪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。3名攻读博士学位的老师顺利毕业。学院现有博士20人,占专任教师38%,15人次赴国外交流访学,3人获评江苏省“青蓝工程”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,3人获“优秀主讲教师”称号。

    四、坚持以生为本,创意人才培养凸显新特色

    学院以专业教学为基础,以社团创建为平台,以学科竞赛为抓手,配强学业专业导师,开展高品位、学术性、传承性校园文化活动,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和应用能力,提升人才培养质量,拓展学生个性化发展特色。学生获全国“创青春”大赛金奖1项,“挑战杯”省级奖项5项,“大广赛”国家级奖4项、省级奖11项,全国高校秘书专业知识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2项、个人一二等奖3项,“中华经典”朗诵比赛国家级一等奖1项、省级奖7项,“建功新时代”全国实践团队1个、省级团队2个,“大创”项目国家级11项、省级13项,省优秀毕业论文三等奖1项、省毕业论文优秀团队2个。在第十七届“挑战杯”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选拔赛中获得特等奖。

  

    校报记者:新时代,新目标,新追求。关于学院未来“十四五”发展,请您谈谈思路和规划。
    薛以伟院长:面对新时代新阶段新文科的发展态势,“十四五”期间,人文学院以改革创新为动力,实施错位发展战略,聚焦高质量发展,推进内涵式建设,打造品牌特色,实现弯道超越。

一、广揽高层次人才,打造教学科研创新团队
人才是教学科研发展的第一资源和不竭动力。学院将引进与培养并举,不断提高教师“博士化率”,打造教学科研创新团队,让教师有专业归属感,让团队有蓬勃创造力。

  

二、贯彻新文科理念,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

建好建强一流专业,充实提高汉语言文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内涵,打造文化创意专业特色,发挥示范引领作用。广告学和秘书学争创省级一流本科专业。挖掘“课程思政”元素,创建不同类型的“一流课程”,改造提升实习实训平台。探索“类型化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加强实践教学,提高创新应用能力,创建“汉雅教改班”,提高学生考研率、考公率,提升优质就业率。

  

三、聚焦双一流建设,科学谋划科研学科建设

瞄准创建徐州大学的目标,全力冲击硕士点申报。扎实推进“学科—专业”一体化建设,紧盯高层次项目和奖项申报,培育打造标志性成果。拓展合作院校,深化合作方式,增加硕士研究生导师数量,扩大联合培养研究生招生规模,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。根据申报硕士学位授权点的要求逐步完善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,为申报硕士学位授权点做好准备、打牢基础。

  (图为薛以伟院长接受校报记者专访)

 

X
Baidu
sogou